2024年6月学习资料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
《均衡教育视阈下区域幼儿园教师全纳分层专业成长范式研究》
课题学习资料
书目(题目) “四有”引领全纳分层 全员生长——区域“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策略探究 | 作者 吴建清 | 形式 知网 |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前教育的战略地位不断强化,实现了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的历史嬗变,极大地促进了学前教育的资源供给和质量提升,我国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时代最强音,而师资建设是保障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面向“十四五”,我国确立了“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时,向全国教师提出了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殷切期望。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将教师队伍建设视为整体工程,找准教师培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打破教师培训培养方面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幼儿园教师发展从基本提升向高质量支撑的转型。 “7890”好教师团队是以“教师发展水平不均衡”这一问题为导向,着力探寻“全纳分层式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的普适性意义,以“四有”精神为内核,秉持全员教师共同发展和差异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建构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协同共进、以年龄为划分维度的“7890”成长营队伍建设模式,探索推进全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从而创新示范路径,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积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为其他区域和各个园所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的模板。 一、基于问题的系统规划 学前教育办园性质的多元性、大批新教师的不断加入、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水平不均衡等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期待,有悖于学前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因此队伍专业化、均衡化的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根植区域文化,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师进行“全纳分层”引领,以“四有”为教师团队精神内核,将追求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共同远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需要,又能面向区域全体教师建设“7890”成长营团队。 二、前瞻引领的目标定位 (一)立德树人,明确团队发展的方向立足区域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以“发展每一个儿童,成就每一位教师”为宗旨,打造好教师团队,实现全领域提升、无边界生长,全面凸显师德师风模范、教书育人典范、教育科研示范。 (二)精神引领,打造浸润团队的文化以“四有”精神为内核,打造“00培苗工程”“90植木工程”“80繁花工程”“70育果工程”,全面展示师德师风典范、教书育人示范、教育科研模范的全领域教师风采,实现共生共融成长的“四有”好教师团队。 (三)全纳分层,形成协同共育的机制厘清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类型的成长路径,多点、多层级、多策略地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全纳”是指区域全体幼儿教师的专业提升,能够有效解决专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分层”是指组建70、80、90、00等不同年龄段的发展共同体;“全纳分层”是指以跨校混合组队、跨龄协同共进、跨题融合学习、跨队整合助推的方式来多点、多层级、多策略地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实现有序发展、均衡发展,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机制。 (四)均衡发展,创新示范引领的路径建构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协同共进、可持续的“7890”成长营队伍建设模式,积极探索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积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有效夯实区域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成效。 三、全纳分层的团队建设 (一)跨校混合组队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片区联盟,每个片区涵盖公办、民办等不同体制的幼儿园,坚持跨校混合组队,创建先锋领路人才库,充分发挥好教师团队核心成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引领的新思路、新举措,构建利于城乡一体化、协同共进的可持续化建队模式。 (二)跨龄协同共进通过组建70、80、90、00四个年龄段的发展共同体,围绕不同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需求,打造“00培苗工程”“90植木工程”“80繁花工程”“70育果工程”,建构覆盖全区域幼儿教师群体跨龄协同育人的模式,精准发力、助力成长。 (三)跨题融合学习以项目实施为驱动力、以多项目链接高校为保障、以专家智库分层为引领,聚焦教育教学中的现状、问题,通过案例分享、专家引领、研讨研训等多种形式,跨项目、跨课题实现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发展。 (四)跨队整合助推以名师帮带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整合省、市、区名师资源,组建名师工作室联盟,实现信息传递、资源共享、教研联合等多个模块的共建、共谋。在名师工作室多层级、深层次联动的基础上,共建共促,进一步深化内涵发展,切实形成有效的帮扶机制。 四、全线推进的实践策略 (一)聚焦本原性问题,打造核心团队文化以立德树人为指引,以“四有”精神为滋养,以文化凝心聚力,以时代精神激活团队生长力。每月开展“故事汇”,倡导“教育恒久远,故事在相传”,通过营员讲述“成长的故事”“青春的故事”“先锋的故事”,将幼教人反思求索、不断创新的区域精神和时代风貌代代相传。 同时,分片区组建“好教师”团队,重点解决区、片、园三级建设的堵点问题,依据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进行分类、建档、造册,建立“7890”先锋领路人才库,对人才库先锋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充分发挥好教师核心成员“一名教师一面旗帜”的先锋典型带头示范作用,引导和激励区域幼儿教师全员在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中奋力担当作为。 (二)推动全员性参与,建构区域协同育人模式“四有”好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架构覆盖了区域幼儿教师全员,积极构建综合育师、协同育人的发展模式,由园内教师的个体互助走向区域协同的团队综合育人。 1. 系统规划,长效建制。建构完善的“四有”教师成长营体系,将区域所有公民办幼儿园的70、80、90、00四个年龄段教师纳入全纳分层育人体系,以区级“7890”好教师团队为基石,通过两年一次的遴选,孵化区域“7890”成长营核心成员,建构“培苗”“植木”“繁花”“育果”系列工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全面统筹区域好教师培养的各方面育人资源,实现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2.“量化”指导,导师助力成长。采用成长营导师陪伴制,吸纳区域内的省特级教师、市拔尖人才、市学科带头人等成为好教师团队核心成员并担任不同成长营的导师。同时,“量化”导师指导能力,师徒同步签订目标责任书,通过精确分析、精心帮带不同层级的教师来实现不同层级教师的精准培养、精彩发展。 (三)深化持续性项目,赋能教师儿童共成长1. 多层次链接高校,拓宽合作广度。同当地高校签约,每月展开持续式、沉浸式研训;与当地教育科研研究单位联动,共同推进营地的项目课题研究;主动争取国内知名学前专家的支持,每月深入指导进阶式前瞻性课改项目。切实引领70组“潜心研究、做实成果”,80组“投身课改、做深项目”,90组“创新实践、做足专业”,00组“抱团学习、做在当下”。 2. 多途径建立项目,强化指导深度。一是“新教师三年行动”,围绕师德素养、教育理念、课程能力等核心要素开展研究行动,实现00组教师“成长脉络看得见、成长轨迹留得下,成长果实结得成”,使之成为新教师成长的有效培养机制。二是“同步项目研究”,与“7890”成长营架构进行对接、分层,导师及成长营学员明确各自的教学、研究、成果的任务和职责,激活成熟教师的内需。三是“线上线下多元研训”,聚焦教育教学中相对集中的问题,定期开展共读书籍、交流体验、现场研讨、导师引领、分享成果等活动,达成思想不断碰撞、学习共同进步、专业不断成长的目标。 (四)形成系统性链接,实现城乡均衡优质发展1. 建片区联盟,同步共进协同发展。“四有”好教师团队依托“7890”成长营,引领教师全员采取“一月一片区”的现场研讨活动,聚焦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联动片区内所有公民办园所,实现信息传递、资源共享、联合教研、团队建设等多个创新帮扶模块的共建、共谋、共发展,实现“月月现场走园,全片区整体跟进,百所园同步开放,千余名营员线上共享”“全园所卷入、全片区参与、全家长知晓、全儿童获得、全教师提升”。 2. 一体化设计,推动城乡均衡发展。正视城乡之间、园所之间的差异化及发展不平衡,组建片区联盟单位,依据地理位置的就近原则,将区域所有幼儿园划分为相对均衡的十个片区,每个片区由公办、民办、街道等不同类别的幼儿园组成,并由“7890”核心成员担任片长,切实有效地为帮扶园定制帮扶菜单,落实帮扶指导,形成园际帮扶机制,积极带动引领片区内公民办幼儿园协同发展、共进共促,有效推进区域学前教师高质量、均衡化的发展进程。 (五)探索菜单式策略,形成示范辐射推广模式坚持创新队伍建设方式,“全纳分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着力打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标杆,以点带面,为周边区县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模板。 1. 聚合优势新资源,塑造核心竞争力。形成区域“四有”好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展现区域理念、区域精神、区域样板,跟进学科教研、综合教研、项目研究、品牌活动,以千人抱团、协同创新实现教研方式的转型。 2. 打造示范新模板,提升品牌影响力。“成长营”共创共荣,对内建构学习研究项目圈、凝聚优秀教师人才圈、相互成就价值圈;对外辐射新疆霍尔果斯、西藏等偏远地,推动以街道、片区、幼儿园为单元的“7890”好教师团队,打造创新实践支撑地、优秀教师聚集地、创新成果输出地,提升区域“四有”好教师品牌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 ||
心得体会: 以“四有”文化浸润团队,弘扬区域幼儿园的师德风范,实现每个组别有导师引领、先锋榜样、同辈激励、共生共荣,帮助每一位教师在其专业的最近发展区积累、沉淀、生长,实现成长儿童、成长教师、成长园所的共赢。区域学前“四有”好教师团队的建设,必须在充分梳理本区域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痛点的基础上,实现基于问题的系统规划、前瞻引领的目标定位、全线推进的实践策略,才能全面彰显建设成果,成就更精彩的“四有”好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