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学习资料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三方支持”提升特需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课题学习资料
书目(题目) 乡村振兴视域下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联合体 | 作者 张子琪 朱冬茹 庄晓萍 | 形式 知网 |
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时任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宋争辉提出,“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推动普特融合、多元融合,持续扩大学前融合教育资源,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教育发展在于幼,学前融合教育是学校融合教育制度中的初始环节,发展好学前融合教育是社会发展、教育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多重要求。推进学前融合教育随班就读是实现融合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1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学前融合教育,是指在宽容、平等和不受歧视的社会环境前提下,从农村地区学前特殊儿童的现实需要和发展目标出发,保证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能力和不同家庭背景的特殊儿童能够受到全方面、高质量、更普惠、更公平的公共教育。从国际和国内两大视角,全面分析我国农村地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现状,使教育模式更加中国化、教育环境更加丰富化、教育师资更加专业化、教育内容更加全面化、教育方法更加多样化。 1.1 从国内视角来看,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有待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已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学前教育阶段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龄人口都占 60%以上[2]。因此,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是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更是重中之重。“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新征程,但农村地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却严重滞后,城乡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期刊论文、报告研究总体数量不多,难以全方面、多层次、高质量、科学性地指导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方面,由于农村地区受到资金缺乏、师资短缺、地广人众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实施“送教上门”有一定困难,无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需要。 1.2 从国际视角来看,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起点、教育模式、信息化技术有待提升 国内外学前融合教育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农村地区学前融合教育在发展起点、教育模式、信息化技术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在发展起点上,美国在20 世纪 60 年代末便提出了“融合教育”的概念,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晚于国外发达国家融合教育[3]。 在教育模式上,世界各国形成了独特的融合教育模式,开创出适宜发展的融合课程,积累了许多高价值、高质量、示范式的经验[4]。在信息化技术上,平板、虚拟现实眼镜等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英国威尔士圣朱利安小学的课堂,特殊儿童能够经常接触并使用信息化设备和器材[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难以满足学前融合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的需求。 2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融教主体:身心发展受到双重制约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 3~6岁的偏离常态化发展的各类儿童。从生理因素剖析,学前特殊儿童的原发性缺陷是外显的,会产生听力下降、视力减弱、脑性瘫痪等症状[6]。由原发性缺陷所引发的次生性缺陷是内隐的,主要表现为人际沟通困难、抽象思维能力弱等症状。无论是外显还是内隐的缺陷,都将影响学前儿童的生理基础和学习的可能性。从心理因素剖析,衡量学前特殊儿童健康的重要指标为心理健康,同障碍类型的学前特殊儿童存在不同类型的功能障碍,具有不同的刺激源[7],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在认知上,易产生抑郁、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且难以控制;在行为上,表现出冲动、多动、攻击性行为增加等行为特征;在人格上,容易变得敏感、自卑,难以进行集体游戏和合作交流。 2.2 融教客体:“三位一体”协同联合体的育人力量不足 21 世纪以来,我国逐渐完善农村地区学前融合教育政策与保障体系,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三位一体”协同联合体主要由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客体组成,各个客体相互联合、相互贯通、积极合作,共同助力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但“三位一体”协同联合体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未能完全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和效力。 从学校角度而言,第一,缺乏长期的维护和保障制度。因缺乏资金和待遇保障,农村幼儿园聘请专业融合教育教师的诉求还未能真正落实,家校矛盾、师生矛盾、生生矛盾还缺乏长期的维护和保障制度。第二,缺乏融合教育专业教师。农村地区融合教育专业教师师资短缺,整体质量水平较低,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存在二元分割现象,缺乏专业化、系统化、全面化的培养。第三,缺乏专业的学前融合教材和课程。在课程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同时满足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的教材,“普特融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只流于表面。 从家庭角度而言,一方面,家庭物质性成本过高。开展融合教育的物质性支持负担较重,给原本农村贫困家庭增加了经济压力。因“两免一补”优惠政策,特殊儿童家庭的直接教育成本较少。但家庭成员为照顾学前特殊儿童上学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等间接教育成本与求医问药费等额外成本往往数额较大[8]。另一方面,家庭精神性养育倦怠较重[9]。与农村地区普通儿童父母相比,特殊儿童父母的养育倦怠水平较高,易产生身心疲惫感和精神疲惫感,影响家庭和谐关系,进而产生消极影响。 从社会角度而言,第一,学前融合教育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农村地区学前融合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有限,广大农村群众对于学前融合教育的关注度较低、了解程度有限。第二,学前融合教育引发的社会问题有待解决。很多社会人士认为,不应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放置在同一教育环境之下,融合学校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及师资条件不能保证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第三,社会儿童鉴别机制有待完善。农村地区超常儿童、普通儿童、智障儿童的群体鉴别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无法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要[10]。不同智力层次的儿童,应有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不同进度的教学安排。 2.3 融教介体:信息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缺失 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信息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有待深入探索。一方面,缺少符合农村地区学前融合教育需求的信息化技术,投入研发和购买信息化设备的经费不足。当农村幼儿园遇到融合教育的相关问题,缺少资金购买相应仪器和材料,难以将信息化技术实际应用于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理论和正确方法有待探索。学前融合教育信息化的探索止步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和研究,教育实践基础较为薄弱。幼儿园教室中的设备逐步实现信息化、多样化、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资源的象征性应用优化了线下课堂,但将信息化技术与学前融合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还须进一步探索。 3 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路径 3.1 增强鼓励与引导,发挥学前特殊儿童主体性力量 相比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状况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制约性更大。外部因素对特殊儿童发展起着一定作用,但关键还在于个体本身。对于生理因素,一方面,要区分出原发性和次生性缺陷,明确每一种缺陷对特殊儿童的影响与制约。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特殊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通过技术补偿减小生理因素的阻碍,提升学前特殊儿童正常学习的可能性。对于心理因素,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平友好的交往等都是缺陷补偿过程中生命自觉的反映。要引入新式的文化形式和心理工具,善于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建立自我认同感、增进社会归属感,以主体性力量推动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3.****多方面支持,形成“三位一体”全国性合力 3.2.1 导向和引领——为学前融合教育制定发展框架 发挥引领作用,做好顶层设计,为“三位一体”全国性合力的发挥制定框架。第一,应建立健全融合教育体制机制。省、市、县、乡、村的有关部门应自上而下传递、自下而上联通,逐层形成学前融合教育服务体系网络,推动新型学校向综合化、多样化、普惠化发展。第二,创新本土学前融合教育的模式。贯彻“因材施教”“融合发展”等基本理念,立足国情乡情,守正创新,构建新型农村融合教育模式,发挥学前融合教育的特色和作用。第三,资源是发展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基础。作为承担教育成本的重要主体,政府应加大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增加经费投入,最大限度地提供物质保障,筑牢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 3.2.2 群众与温情——为学前融合教育凝聚社会性力量 人文关怀是“特殊关爱”的本质,也是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理念。第一,加大宣传和科普。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认同感。第二,提供广泛社会支持[11]。全社会应秉承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一方面,由组织或机构提供爱心捐赠、免费助学服务等正式支持;另一方面,人们应当以身作则,呼吁家人和朋友提供免费身体辅助和情感援助等非正式支持。第三,汇聚社会温情力量。营造宽容、和谐、包容、互助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位农村学前特殊儿童都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由此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以群众之力助推乡村教育振兴。 3.2.3 师资与课程——为学前融合教育提供科学性辅助为了做好农村融合教育,在师资培养上,学校应以培养普及型和专业化融合教育人才为目标,理论培养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推动单一型普通教师向复合型融合教育教师转型[12]。在课程创新和实施上,学校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发挥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创新和研究能力,进行多次教育实践,研发出适宜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课程,并应用于农村课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前特殊儿童的需求,给予特殊儿童足够的尊严和应有的帮助,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增加对周围环境的了解,构建农村融合教育知识体系,充分发挥科学性的辅助作用。 3.3 加强研发与应用,提供信息化技术性支撑 数字化与信息化的资源是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必由之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具有去中心化、开放化与共享化的特点,农村学前特殊儿童可以随时随地按需学习,能够有更多的体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个性化发展。一方面,学校应开展信息化技术的研发,不断开拓新颖的信息化学习形式,构建新型融合教育课堂模式,保证教学计划、教案、课件等资源的更新换代与升级提质,为农村学前特殊儿童提供形式多元的融合式服务;另一方面,学校应提升信息化技术与教学应用的匹配度,增强师生的融合教育意识和素养,发挥线上“数字化”、线下“互动性”等优势,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理论和实践规范化、高效化、全面化发展,以技术性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4 未来展望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学前融合教育被赋予了新内涵、新任务、新使命,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要途径。我们应立足世界局势、结合本国国情,以学前融合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为出发点,提供制度性、物质性、心理性、技术性支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联合体,把握乡村特殊教育的重点、难点,坚持“中国特色”的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以中国式学前融合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
心得体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贯彻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深入,学前融合教育逐渐受到关注。文章分析了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融教主体受到身心发展的双重制约、融教客体的力量发挥不足、融教介体研发与应用的缺失,提出以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主体、客体、介体为出发点,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联合体,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实现融合教育目标,推动学前融合教育朝更加公平、更加普惠、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